遠東新世紀股份有限公司〈原遠東紡織〉,乃台灣規模最宏大、最多元化的紡織及相關產品製造者。本公司共分化纖、紡織、石化、土地開發與轉投資五大事業。

下載永續報告書下載永續報告書
下載永續報告書
展開選單展開選單
展開選單
Loading

Loading...

ESG 新聞

ESG 新聞

提供遠東新世紀最新永續動態

Scroll

遠東建築獎得主劉家琨奪普立茲克獎

新聞出處:聯合報/ 記者 陳宛茜

有建築諾貝爾獎之稱的普立茲克建築獎,晚間公布2025年得主,成都建築師劉家琨榮獲2025年普立茲克建築獎。他是繼2012年杭州建築師王澍拿到普立茲克建築獎之後,第二位中國大陸建築師拿到此一建築界最高榮譽;也是貝聿銘之後,第三位拿到普立茲克獎的華人建築師。劉家琨曾多次來台,早在2004年便來台參加建築學者安郁茜、阮慶岳共同策畫的建築展「城市謠言:華人建築2004」,2007年拿下第六屆遠東建築獎的上海傑出獎,成為首位獲得遠東建築獎的大陸建築師;並在2017年二度拿下遠東建築獎,當年大陸組五件入圍作中,劉家琨入圍兩件,創下遠東建築獎首例。


圖為遠東集團董事長徐旭東(右),大陸地區評審召集人鄭時齡(左)頒獎給西村大院建築師劉家琨(中)。圖 / 徐元智紀念基金會提供

劉家琨 1956 年出生於成都,母親是醫生,他卻表現出對藝術的濃厚興趣。17歲時,劉家琨成為「知青」派往農村工作,22歲時被重慶建築工程學院(重慶大學)錄取,1982 獲得建築學工程學士學位。他曾短暫任職於成都建築設計研究院,卻又自願到西藏「下放」,沉浸在文學創作之中。回憶年少輕狂,劉家琨形容「當時我最大的優勢就是無所畏懼,以及我的繪畫和寫作技巧」,幾乎放棄了建築師生涯。1993年他參加上海美術館的大學同學湯華建築展,這才重新點燃了對建築師的熱情,相信「建築環境可以作為個人表達的媒介」。

「我是半路回家的建築師!」這樣的經歷讓劉家琨成為大陸罕見的「文人建築師」,擁有獨特的價值觀與美學。「新世代建築師往往過度展現自己。」他來台參加「遠東建築名家講座」時表示,建築師若能學會放鬆、放棄太強調個人秀的設計手法,「剔除自我、達到無我」,便會產生新力量。

1990年代,美麗優閒的成都吸引一批藝術家來此定居,劉家琨就從幫藝術家蓋工作室著手,逐漸實踐他的理想。在大陸興起建築熱的時候,劉家琨雖是大腕建築師,卻習慣蹲點成都做作品。他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,夾在上海與北京之間的成都,「建設飛速發展,卻不具備超大城市的脈絡和前景」,加上成都人的天性,「一切處於半心半意、被動追趕、似像非像的矛盾與曖昧之中」,卻也正是大陸城市的另一種典型。在這樣一個城市中,劉家琨得以在農村建築與都市建築兩種截然不同的建築中瀟灑揮灑。

「不過,我發現中國大陸最需要處理的就是城市問題。」劉家琨第一個要處理的是「爛尾樓」。他設計娛樂中心「紅色年代」,在廢棄的水泥房子外牆覆上鮮紅的百葉窗,讓「爛尾樓」重新復活。他甚至刻意讓表演舞台伸展到窗外,讓歌手偶爾走出來亮相,為街道添上色彩,「沒錢的民工也需要一點娛樂吧!」

劉家琨也在經費有限的農村建築中學得如何就地取材,以低造價、低技術營造高藝術品質。他參加上海雙年展的「黑天牢」時,用展覽館內的垃圾袋與其他藝術家布展後留下的垃圾,搭成一個深具中國園林意象的「黑天牢」。

劉家琨試圖結合文學與建築,把「文人意蘊」融入建築設計中。他向記者表示,「文人意蘊」指的是「以心造境的氛圍營造概念」,以及「建築手法上的拙樸野逸」。

在獲得遠東建築獎的「青浦新城管理中心」中,劉家琨揚棄對中國傳統建築的具象模仿,改以水與黑色花崗岩打造沉靜清明的氣質,抽象傳達江南水鄉的意境。他甚至在石質百頁窗上進行「磨邊」的繁複工夫,企圖在大量複製的機械時代裡醞釀手工的素樸情感。這也是劉家琨繼代表作鹿野苑之後,再一次透過對單純石材的錘鍊加工,打造簡單卻層次豐富的空間氛圍。一如安藤忠雄的清水混凝土,在城市中沉澱禪般的詩意。

「中國大陸猛拆老東西,知道商業價值後又猛蓋假的,建築師都分不出來。」當時中國大陸陷入「懷舊熱」,不斷粗製濫造仿古建築。劉家琨嘗試用現代手法重現古典建築美學。他表示,建築師須找到新策略,維持傳統氛圍,「但不要用假的來混真的」,用現代材料做出古意,他稱為「現代手法,傳統氛圍」。

2008年大陸發生汶川大地震。對劉家琨來說,這一年是「地震元年」,一切重新開始,包括對自我與建造技術的重新探索。他深入災區,為一位在地震中死去的16歲中學生,打造「一個人的紀念館」—胡慧珊紀念館。


為什麼要為凡人做「一個人的紀念館」?劉家琨表示,要讓太注重群體關係的社會學會「關注個人」。他全力投入災區重建工作,以破碎的廢墟為原料,加上農村稻稈、水泥做成輕磚,做為災區的重建材料,「它既是廢棄材料的重生,也是災區重建在精神和情感方面的再生。」劉家琨以此一「再生磚計畫」獲邀參加威尼斯建築雙年展。


「再生磚」不只運用於地震災區,更成為劉家琨獲得普立茲克獎的關鍵作品。他將再生磚廣泛運用於上海諾華大廈、四川井坊博物館和西村大院。「西村大院」不僅讓劉家琨二度拿下遠東建築獎,更獲得普立茲克獎評審團的極高評價。

「西村大院」位於成都青羊區,周邊是大片住宅區。建築面積達約四萬坪,營造出一個公園般的巨無霸院落。劉家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指出,他把西村大院做成一個書架,讓餐廳等各種商店進駐,「讓商家自己像書本一樣往裡塞」,各自擁有表達空間,卻統整在同一秩序中。劉家琨認為,傳統建築學中,建築師太想掌控一切。他在西村大院中放鬆控制,只建立一套秩序,讓商家自己填充,最後的作品「像火鍋,什麼都在其中」,也成為成都盆地的「微風景」。(圖/普立茲克建築獎提供 攝影/淺深攝影)

普立茲克獎評審團指出,「西村大院」為自行車和行人提供開放又封閉的空間,宛如一座充滿活力的微型城市,裡面有文化、體育、娛樂、辦公和商業活動,同時允許公眾觀看周圍的自然和建築環境。評審團主席、2016 年普利茲克獎得主阿拉維納表示,城市往往會隔離各種功能,但劉家琨卻採取了相反的做法,保持著一種微妙的平衡,將城市生活的各個方面整合在一起。他認為,在這個傾向於創造無盡沉悶邊緣的世界裡,劉家琨的工作「或許能為在城市快速發展的時代如何應對城市化挑戰,提供有用的線索。」

劉家琨是是家琨建築的創始人,該公司成立於 1999 年。普立茲克建築獎指出,劉家琨職業生涯橫跨四十多年,在中國各地參與了三十多個項目,涉及學術和文化機構、公共空間、商業建築和城市規劃。重要作品還包括建川博物館群鐘錶博物館(中國成都,2007年);四川美術學院新校區設計系(中國重慶,2006年)、中國國際建築實踐展住宿中心(中國南京,2012年)、成都高新區天府軟體園區交流中心(中國成都,2010年)、松陽文化街區(中國麗水,2020年)。


2025年普立茲克獎建築獎得主劉家琨代表作「鹿野苑」。圖/普立茲克建築獎提供 攝影/畢克儉

普立茲克獎指出,劉家琨將烏托邦與日常生活、歷史與現代、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等看似對立的事物交織在一起,創造出了讚美普通民眾生活的正面建築。他透過協調文化、歷史、情感和社會層面來維護建築環境的超越力量,利用建築來建立社區、激發同情心並提升人類精神。劉家琨在作品中都表現出對文化、歷史和自然的崇敬,透過對中國古典建築的現代詮釋來記錄時間並以熟悉感安慰使用者。諾華(上海)大廈 C6 棟的分層陽台讓人聯想到代表多個朝代的塔樓。鹿野苑石刻藝術博物館仿照中國傳統花園建造,收藏佛教雕塑和文物,以水和古石的平衡來反映自然景觀。

評審形容劉家琨,「透過一系列具有深度連貫性和恆定品質的優秀作品,劉家琨想像並建構了新的世界,擺脫了任何美學或風格的限制。他沒有採取某種風格,而是制定了一種策略,這種策略不依賴重複的方法,而是根據每個項目的具體特徵和要求進行不同的評估。」

贊助該獎項的凱悅基金會主席湯姆·普利茲克表示,劉家琨通過建築的過程和目的來提升人們的境界,培養團結社區的情感聯繫,「他的建築蘊含著一種智慧,從哲學上透過表面來揭示歷史、材料和自然是共生的。」

今年春天,劉家琨將在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阿布達比舉行的慶祝活動上受到表彰,今年秋天,他將在全球範圍內透過虛擬儀式影片受到表彰。 2025 年桂冠詩人演講及小組討論會將於 5 月舉行,並以現場和線上方式向公眾開放。

上一篇回列表下一篇
有關本公司企業永續疑問及建議,
歡迎使用e-mail或線上表單與我們聯繫,我們將樂意為您解答

聯絡我們